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计算机科学论坛 (http://bbs.xml.org.cn/index.asp) -- 『 Semantic Web(语义Web)/描述逻辑/本体 』 (http://bbs.xml.org.cn/list.asp?boardid=2) ---- [求助]各位高手有关于本体在计算机取证的作用方面的资料吗?谢谢! (http://bbs.xml.org.cn/dispbbs.asp?boardid=2&rootid=&id=32451) |
-- 作者:yuanyuan666 -- 发布时间:5/15/2006 6:57:00 PM -- [求助]各位高手有关于本体在计算机取证的作用方面的资料吗?谢谢! 我想研究关于本体在计算机取证方面的作用,如何将本体应用到计算机取证当中来,请各位高手指教,谢谢!! |
-- 作者:yuanyuan666 -- 发布时间:5/16/2006 2:17:00 PM -- 怎莫没有人啊?求助,谢谢! |
-- 作者:jpz6311whu -- 发布时间:5/16/2006 4:23:00 PM -- 什么是计算机取证? |
-- 作者:MerryZhang -- 发布时间:5/16/2006 9:02:00 PM -- 计算机取证的原则和步骤 (中国计算机报 文:网威博士 2001年11月08日 15:22) 计算机犯罪行为(如电子商务纠纷,计算机犯罪等)不断出现,一种新的证据形式——存在于计算机及相关外围设备(包括网络介质)中的电子证据,逐渐成为新的诉讼证据之一。电子证据本身和取证过程的许多有别于传统物证和取证方法的特点,对司法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2001年6月18—22日,在法国图鲁兹城召开的为期5天的第十三届全球FIRST(Forum of Incident Response and Security Teams)年会上,入侵后的系统恢复和分析取证成为此次大会的主要议题。由此可见,作为计算机领域和法学领域的一门交叉科学——计算机取证(Computer Forensics)正逐渐成为人们研究与关注的焦点。 这里我们简单谈一下在计算机取证过程中,对其取证的原则及一般步骤的一些体会,中科网威愿与同行们一起对计算机取证这个新领域进行交流与探讨。 我们认为,计算机取证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首先,尽早搜集证据,并保证其没有受到任何破坏;其次,必须保证“证据连续性”(有时也被称为“chain of custody”),即在证据被正式提交给法庭时,必须能够说明在证据从最初的获取状态到在法庭上出现状态之间的任何变化,当然最好是没有任何变化;最后,整个检查、取证过程必须是受到监督的,也就是说,由原告委派的专家所作的所有调查取证工作,都应该受到由其它方委派的专家的监督。 在保证以上几项基本原则的情况下,计算机取证工作一般按照下面步骤进行: 第一, 在取证检查中,保护目标计算机系统,避免发生任何的改变、伤害、数据破坏或病毒感染; 第二, 搜索目标系统中的所有文件。包括现存的正常文件,已经被删除但仍存在于磁盘上(即还没有被新文件覆盖)的文件,隐藏文件,受到密码保护的文件和加密文件; 第三, 全部(或尽可能)恢复发现的已删除文件; 第四, 最大程度地显示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使用的隐藏文件、临时文件和交换文件的内容; 第五, 如果可能并且如果法律允许,访问被保护或加密文件的内容; 第六, 分析在磁盘的特殊区域中发现的所有相关数据。特殊区域至少包括下面两类:①所谓的未分配磁盘空间——虽然目前没有被使用,但可能包含有先前的数据残留;②文件中的“slack”空间——如果文件的长度不是簇长度的整数倍,那么分配给文件的最后一簇中,会有未被当前文件使用的剩余空间,其中可能包含了先前文件遗留下来的信息,可能是有用的证据; 第七,打印对目标计算机系统的全面分析结果,然后给出分析结论:系统的整体情况,发现的文件结构、数据、和作者的信息,对信息的任何隐藏、删除、保护、加密企图,以及在调查中发现的其它的相关信息; 第八,给出必需的专家证明。 上面提到的计算机取证原则及步骤都是基于一种静态的视点,即事件发生后对目标系统的静态分析。随着计算机犯罪技术手段的提高,这种静态的视点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发展趋势是将计算机取证结合到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工具和网络体系结构中,进行动态取证。整个取证过程将更加系统并具有智能性,也将更加灵活多样。
|
-- 作者:MerryZhang -- 发布时间:5/17/2006 8:54:00 AM -- 目前仍然没有找到本体在计算机取证中的资料。难道这一块没有人研究过? 但我的设想,还是把本体用在描述计算机取证经验相关的知识表示上面,然后进行推理决策。 |
W 3 C h i n a ( since 2003 ) 旗 下 站 点 苏ICP备05006046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
46.875ms |